动态资源论的缘起与简述
2018-04-09 15:15:32
  • 0
  • 0
  • 0
  • 0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时候,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时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运动规律的论述。

根据马克思的判断,他所处的时代已经是社会化工业大生产的生产力时代,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也就是说,只有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状况,而且也只有共产主义,才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公平正义的社会,因此,他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消灭私有制。于是随后出现了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运动,有近半数国家建立了公有制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和简单,几十年后,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无论经济还是政治都差强人意,有的甚至惨不忍睹。人们开始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揭示的社会运行规律反思是不是所建立的生产关系与现有生产力不适应的问题。这个时候一个悖论出现了: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适应现有的生产力呢?除了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其他的任何生产关系,都存在剥削。如果实践证明,与现有的生产力相适应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那情何以堪,将如何对待呢?适应的不正义,而一贯宣导的正义的不适应。是抱残守缺,一直坚持认为正义的呢,还是为了生存接受适应的呢?——人们突然发现掉进一个绕不出去的怪圈里了。

可否跳出这个怪圈儿,设想,有没有另一种可能,既然不适应的,经济萧条,社会混乱,最后,公平也无从谈起,那么适应的,会不会也是正义的呢?

大胆的假设一下,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时候,不仅仅是适应的,还是公平公正的会是怎样呢?

例如,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时候,从道义上讲,它也是正义的。也就是说不存在剥削,没有剩余价值。那么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也就具有了合理性,利润就是它的应该所得。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生产资料状况,可以让私人占有具有正义性呢?生产资料是什么,不就是人们通称的资源吗?马克思之所以用生产资料这个概念,不就是因为他认为那是一种不变的存在,区别仅仅在于谁拥有嘛。而真实的情况如果是,人类面对的资源是一个动态的空间,这个空间随着生产力的变化,有饱和与不饱和之分呢?

事情似乎变得豁然开朗。当面对不饱和资源的时候,自由竞争体现的就是正义,就是公平公正,就是人性中的权利平等。

相对而言,当资源饱和的时候,平分,或者说共享就是权利平等的反映,是正义的体现。

看来,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代表正义的社会形态,是隐含在一个预设的条件下的,这个条件就是资源饱和。那么当资源不饱和的时候,具有自由竞争特征的私有制经济就获得了正义性。资源的这种动态性,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那么人类面对的资源,是否是动态的呢?

回顾一下人类历史,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所拥有的生产力,基本上就是生理功能为特征的自然力,他们所面对的资源就只能是天然生长的草籽和其他动物;随着铁器的发明,土地变成资源;工业化的到来,山川,沙漠成为资源;信息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超出感官范围的领域,成为现代人类纵横驰骋的空间——由此可见,人类面对的资源,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第次向人类敞开怀抱的。在这个过程中,相对于一定的生产力,随着拥有这一生产力的生产单元的增加,资源空间有趋于饱和的倾向,然而就像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每次质的飞跃,都会开天辟地般的把人类送入新的不饱和资源空间,这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进程。

社会的任何一个历史截面,都是既有饱和资源又有不饱和资源的一个重叠相加的局面, 因此也就决定了既有该平分的资源,也有该竞争的资源,二者的平衡,就代表了最适合的生产关系。然而这个生产关系适应的,是资源的动态情况,不是生产力。

我就是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运行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逻辑破绽提出质疑,倒推出资源的动态性这一事实的。

随着后来的进一步了解,我知道,在西方的自由主义学派里,也能找到通向动态资源这一事实的线索。例如在洛克《政府二论》中,他论证私有制的正义性时,就限定了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你对资源的占取,不影响他人也足够和同样好的占取,符合这个条件,你的占取才是正义的。之后另一位自由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诺奇克也沿用和坚持了这一观点。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把自由主义的正义性建立在了怎样的条件之下,这个条件,不就是资源不饱和状态吗?遗憾的是,他们没有上升到资源的动态性来深究这个问题,而是把他们的自由主义主张建立在了预没的资源永远不饱和的条件下了。这一点与马克思把绝对平分或者说共享建立在预设的资源绝对饱和基础上是异曲同工的。

确立了动态资源决定下的平分与竞争的平衡是社会运行的总规律,那么人类历史的重重迷雾,就可以被层层揭开,世界的前景,也能登高望远了。

动态资源论果然成立的话,会牵扯出很多新的课题,例如剩余价值的真伪问题,拥有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问题等等。这些课题,我会在另外的篇章中专述。

现在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劳动价值论与此可以不冲突。

蔡定创先生的《信用价值论》,从宏观经济运行的客观角度,揭示了生产与消费实现平衡的条件和路径。这恰恰暗合了动态资源下的竞争与平分平衡的规律,其最终指向的共和理念,也正是平分与竞争平衡所要达到的愿景。可以说,动态资源论,从另一个角度为《信用价值论》提供了支持和佐证。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